
袁志文 魏南社区群众 《决胜全面小康|一个普通农民的“小康账本”》
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”。小康路上,一个都不能掉队。在四川遂宁,有一户普通农民家庭,38年来,户主蒲全祥孜孜不倦地将家庭收支统统记录在册。厚厚的账本,无声地诉说着时代变迁,也见证着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“小康路”。
2017年样本轮换中,蒲全祥家被抽中为国家记账户。个体家庭的记账本,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,成为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一个典型样本。
小账本记录小生活
蒲全祥的记账始于1983年,这一记就是38年。
蒲全祥,1955年出生在蓬溪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1983年,改革开放的春潮在遂州大地上涌动。乘着时代的春风,蒲全祥一家开始在这片热土上谋求发展之道。
这一年,蒲全祥和妻子艾金凤在家门口做起豆腐生意。正是这一年,蒲全祥有了记账的习惯。
1997年,家中豆腐生意下滑,蒲全祥开始另谋出路,到附近工地干起了木匠工作,一干就是十余年。小工工钱每天55元、大工工钱每天100元,账本上清楚记录着蒲全祥2010年的打工收入——12610元。到了2015年,小工工钱变成每天90元,大工工钱变成每天180元,几乎涨了一倍。
在一家人的共同奋斗下,2000年,蒲全祥家盖起了一栋三楼一底共400余平方米的小洋楼。
翻开蒲全祥的账本,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吃穿住行各项花销。2012年以前,蒲全祥的支出主要在米面粮油、鞋袜衣物、电费话费、摩托车加油等方面;从2012年开始,提升生活质量的开支逐步多了起来。电视机顶盒312元、路由器安装费150元……大到修房买家电,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,字里行间透出生活的变迁。
蒲全祥的二儿子蒲玉泽说:“老爸把每一笔账都记得很详细。有今天的家业,感谢老爸的精打细算。我也教育子女要延续蒲家的家风,精打细算、勤俭节约。”
小账本体现好政策
国家的各种惠民政策也在蒲全祥的账本上“开花”。蒲全祥保持着给家人购买医保的习惯,从2013年的每人80元到2020年的每人280元,每年的医保费从未落下。
1997年,蒲全祥家耕地被占后,购买了失地农民保险,政府补贴11万元,自己缴纳3万元。退休后的蒲全祥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。蒲全祥说:“2015年养老金才700多元,2020年涨到了1200元,完全够用了。”
说起自己的老年生活,65岁的蒲全祥满是笑意。家庭每笔收支了然于胸,子孙也都孝敬,蒲全祥和老伴身体硬朗,偶尔会接一些零工活。有了国家的社保、医保作后盾,蒲全祥浑身充满了力量。
小账本彰显大时代
一滴水照见太阳。38年的坚持,蒲全祥的账本不仅是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生动体现,更是在社会大背景下跳动的民生脉搏。
账本上记录着家庭的可喜变化,一年又一年,是欢笑和期待,是老百姓蒸蒸日上的小日子,更是奋斗中圆梦小康的坚实脚印。
蒲全祥一家的发展史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,从他的“小康账本”,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国家的日益昌盛和社会的巨大进步。
“作为一名国家记账户,家国联系在我这体现得更深刻。国家的GDP数据一年年上涨,我账本上的收入也一年年地上涨。”蒲全祥被抽为国家记账户后,记账工作更认真了。他建议,每个家庭都该有自己的账本,在为己理财的同时,也为国记账。
“每个人都了不起,每个人都是奋斗者。”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新起点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开启,征途漫漫,惟有奋斗。经营好自己的小家,才能撑起祖国这个大家,才能照亮民族的未来!